3月28日,在成都高新西岭科技园招商推介暨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北京嘉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北京嘉清)董事长方谋郑重落笔。这份价值1.3亿元的氢能飞机发动机制造基地协议,从初次接触到正式签约仅用两个月,创下企业异地投资的最快纪录。“成都用专业和诚意感动了我们。”方谋向记者坦言。
作为中国航空工业重镇,成都完善的产业生态是吸引企业的磁石。但真正让北京嘉清团队下定决心的,是这座城市的营商温度。
故事要从今年冬季的突破性时刻说起。1月9日,搭载北京嘉清液态氢能燃料电池的中国首型1吨级别混动倾转翼eVTOL(电动垂直起降无人机)完成首飞。此次飞行验证是全球第一架吨级氢能混动倾转翼eVTOL试飞,也是中国第一架以液态氢气作为能源的大型eVTOL应用,一举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消息传出仅一周,成都高新区-大邑县结对联动指挥部的工作团队便冒着严寒北上拜访。
“我们原本计划春节后再推进,没想到他们带着完整的产业分析报告来了。”方谋回忆道,指挥部针对企业“研发在京、制造在外”的战略需求,量身定制“北京总部+成都基地”的协作方案。
令企业动容的细节发生在春节假期。当万家团圆之时,成都招商团队仍在为项目细节奔忙。大年初三,方谋意外收到修改完善的项目协议。“他们甚至考虑到我们不熟悉本地情况,帮我们提前梳理出成都航空产业链上下游潜在合作伙伴并进行了提前对接。”这样的服务效率,让曾考察多个东部城市的北京嘉清团队感受到“成都不一样”。
在这座航空产业积淀深厚的城市,政府部门的专业素养与产业理解力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他们不仅懂政策,更懂技术。”方谋举例说,当讨论人才储备时,对方已整理出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高校的定向培养方案。
如今,即将落户成都高新西岭科技园的制造基地,将实现氢能航空发动机的量产突破。这种能将低空飞行器续航里程大大提升的核心装备,正是破解低空经济“续航焦虑”的关键钥匙。在方谋看来,选择成都不仅是地理上的战略布局,更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两个月敲定亿元投资,这在其他地方难以想象。”方谋透露,北京已有核心研发人员主动请缨赴蓉,“他们说,在既懂产业又重实效的城市,技术转化会更快。”
这场始于寒冬的"双向奔赴”,正在蓉城春暖花开的时节结出硕果。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编辑 陈怡西